皮膚癌初期症狀?黑色素瘤是什麼?皮膚癌症狀、前兆、類型、治療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殷嘉岑
設計:殷嘉岑
皮膚癌前兆?發生原因?
皮膚癌是一種皮膚上長出壞掉的細胞,有時候會變成很大的包,有時候會像蟲咬一樣,有時候會像痣一樣,但是顏色和形狀都不一樣。皮膚癌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太陽光,太陽光裡面有一種叫做紫外線的光,它會讓皮膚變黑,也會讓皮膚細胞變壞(長出癌細胞)。如果我們常常在太陽底下曬太久,或者用日曬機曬太久,就會讓皮膚細胞越來越壞,最後就可能長出皮膚癌。
除了太陽光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會讓皮膚細胞變壞,像是燒傷、輻射、基因遺傳、慢性砷中毒、或者是免疫力下降。
除了太陽光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會讓皮膚細胞變壞,像是燒傷、輻射、基因遺傳、慢性砷中毒、或者是免疫力下降。
危險因子
有關皮膚癌的危險因子,有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有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包含:
- 紫外線:這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為紫外線會傷害皮膚細胞的基因,讓它們變壞。紫外線來自於太陽光,也有一些人工的來源,如日曬機、焊接、紫外線燈等。如果我們常常在太陽底下曬太久,或者用日曬機曬太久,就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 皮膚顏色:這是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因為皮膚顏色是由基因決定的。一般來說,皮膚越白、眼睛越淺、頭髮越金或紅色的人,越容易被紫外線傷害,也越容易得到皮膚癌。這是因為他們的皮膚裡面沒有足夠的黑色素來保護自己。
- 曬傷:這是一個我們可以控制的危險因子,因為曬傷是由於紫外線過量而造成的。曬傷會讓皮膚變紅、腫、痛,有時還會起水泡或剝皮。如果我們常常曬傷,尤其是在小時候曬傷,就會增加未來得到皮膚癌的風險。
- 黑痣:這是一個我們可以部分控制的危險因子,因為黑痣有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有一部分是由紫外線影響的。黑痣是由於皮膚裡面的黑色素細胞聚集而形成的小黑點或塊。一般來說,黑痣越多、越大、越不規則、越快速變化的人,越容易得到黑色素瘤這種惡性的皮膚癌。
- 家族史:這是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因為家族史是由基因遺傳的。如果我們的親屬中有人得過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就表示我們可能也有較高的風險。這是因為我們可能也繼承了一些容易讓皮膚細胞變壞的基因。
除了這些危險因子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像是燒傷、輻射、基因遺傳、慢性砷中毒、或者是免疫力下降。這些高風險族群就該注意:
- 長期在陽光下日曬工作的農民、漁民、工人
- 工作因素而須長期接觸輻射物質、瀝青、煤油或是焦油的工作者
- 長期患有慢性皮膚疾病的患者
- 家族病史有皮膚癌者
- 有喝過含砷地下水的人(烏腳病流行地區)
- 痔長得特別多或是有特殊形狀痔的人
這些人要定期檢查自己的皮膚,看看有沒有長出不正常的東西,並在發現時儘早到整形外科或皮膚科就診。
預防措施
- 避免在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
- 在外出時穿戴適當的衣物和帽子
- 使用防曬產品
- 定期檢查自己的皮膚
黃種人比較不會得到皮膚癌?
這是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的分泌。黑色素是一種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減少對皮膚細胞的傷害的色素。黃種人的皮膚細胞分泌的黑色素比白種人多,所以能夠更好地保護皮膚,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但這也不一定是優點!就是因為黃種人罹癌風險低,導致發現時常常已是末期,預後較差,因此更需要做好皮膚保護,並隨時自我檢查。
如何自我檢查?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能「看得見」,因此皮膚癌是很容易發現的癌症。你可能會發現你的身上和臉上有一些痣,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長出來的。大部分的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威脅,但是有些痣可能會變成惡性的,也就是皮膚癌。建議高風險族群要定期檢查身上的痣,看它們有沒有異常的跡象。你可以用「ABCDE」這個準則來檢查:
- A(Asymmetry):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
- B(Border):邊緣是否呈現不規則或模糊不清的現象
- C(Color):色調上是否呈現不均勻、深淺不一
- D(Diameter):大小是否超過六公釐以上或有變大的情形
- E(Elevation):表面是否有不規則的隆起現象
皮膚癌初期症狀?黑色素瘤是什麼?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是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皮膚上出現新的斑點或者痣
- 痣的顏色、大小、形狀、邊界或者表面出現變化
- 痣變得不對稱或者不規則
- 痣變得有異味或者有分泌物
- 皮膚上出現新的凸起或者凹陷
這些不同的症狀,會因為皮膚癌的種類不共而有表現差異,皮膚癌一般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這3種。
- 基底細胞癌(佔45-50%):生長速度慢,且可能破壞周圍組織,但較不會遠端轉移或致死。常出現在頭皮、臉部、頸部等暴露於陽光下的部位,通常呈現為透明或珍珠色的小塊狀或圓形瘤,邊緣清晰,中央凹陷,有時會出現潰爛、出血、結痂等表現。
- 鱗狀細胞癌(佔27%):較基底細胞癌容易轉移,出現在頭皮、臉部、耳朵、手臂等暴露於陽光下的部位,通常呈現為硬結或鱗屑狀的腫塊,邊緣不清晰,有時會出現潰爛、出血、結痂等表現。
- 黑色素瘤(佔7%):最危險的一種皮膚癌,因其具有高度轉移性和惡性程度,出現在任何部位,通常呈現為黑色或棕色的斑點或腫塊,邊緣不規則,大小不一,顏色不均勻,有時會出現潰爛、出血、結痂等表現。
在少數情況下,真皮層內的血管、神經、汗腺、毛囊、皮脂腺也可能形成癌症,或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這些加總起來佔皮膚癌的20%。
類型 | 惡性程度 | 轉移機率 | 預後 |
---|---|---|---|
基底細胞癌(BCC) | 低 | 很低 | 良好 |
鱗狀細胞癌(SCC) | 中等 | 有時 | 良好至惡化 |
黑色素(Melanoma) | 高 | 高 | 不良至惡化 |
什麼是日光性角化症?
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 AK)是一種很常見的癌前病變,好發於中老年人,且男性多於女性,與長期曝曬於陽光有關。此疾病在歐美國家相當成見,台灣的盛行率大概為0.1%(佔整體皮膚癌的20-30%)。
日光性角化症多好發在頭頸部、顏面、前臂與手臂,外觀為紅色不規則底斑,表面粗糙或角質異常,鱗屑厚且不易剝離,有些患者會以為是濕疹,或根本沒發現皮膚出現異狀,只感到輕微地搔癢感,置之不理的話可能會轉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比例為20-30%)。
日光性角化症多好發在頭頸部、顏面、前臂與手臂,外觀為紅色不規則底斑,表面粗糙或角質異常,鱗屑厚且不易剝離,有些患者會以為是濕疹,或根本沒發現皮膚出現異狀,只感到輕微地搔癢感,置之不理的話可能會轉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比例為20-30%)。
診斷方式
如果你發現你的痣有異常跡象,或者你的皮膚上出現新的腫塊、傷口或斑點,你就要去看皮膚科醫生。醫生會先用一種放大鏡來觀察你的皮膚,看看有沒有可疑的地方。如果有,醫生會建議你做一個叫做「皮膚切片」的檢查。
皮膚切片是一種很簡單的手術,只需要在局部打麻醉,然後用一個小刀把可疑的皮膚切下來,送到實驗室去檢查。這個過程大概只需要半小時,不會很痛,實驗室會用顯微鏡來看切下來的皮膚,看看裡面有沒有癌細胞。
皮膚切片是診斷皮膚癌最準確的方法,所以如果醫生建議你做這個檢查,不用太害怕或拒絕,越早發現和治療皮膚癌,就越容易治好。其他還有超音波、皮膚鏡檢、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等,但都為輔助檢查。
皮膚切片是一種很簡單的手術,只需要在局部打麻醉,然後用一個小刀把可疑的皮膚切下來,送到實驗室去檢查。這個過程大概只需要半小時,不會很痛,實驗室會用顯微鏡來看切下來的皮膚,看看裡面有沒有癌細胞。
皮膚切片是診斷皮膚癌最準確的方法,所以如果醫生建議你做這個檢查,不用太害怕或拒絕,越早發現和治療皮膚癌,就越容易治好。其他還有超音波、皮膚鏡檢、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等,但都為輔助檢查。
皮膚癌致死率高嗎?皮膚癌的分期與治癒率
皮膚癌的分期與治癒率
根據不同的皮膚癌類型和分期,治癒率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早期發現和治療的皮膚癌,治癒率都相當高:
- 基底細胞癌:以手術切除即可,治癒率高達97%以上,術後應追蹤至少五年。
- 鱗狀細胞癌:以手術切除或放療為主,治癒率達到95%,術後應追蹤至少五年。
- 黑色素瘤:以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黑色素瘤的治癒率與分期有關,越早期越高。根據長庚醫院統計最近十年來221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的結果顯示:
-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病患,十年存活率高達70%。
- 第三期的病患,平均存活期明顯降低,為3年。
- 第四期的病患,存活期最短,平均在1年左右。
而皮膚癌分期是根據腫瘤的大小、深度、位置、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來判斷。
-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這兩種皮膚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局部期和轉移期 。
- 局部期:指腫瘤只侷限在原發部位,沒有轉移到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局部期又可以細分為第零期、第一期和第二期,根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而定。
- 轉移期:指腫瘤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如肺、肝、骨等。轉移期又可以細分為第三期和第四期,根據轉移的範圍和數量而定。
- 黑色素瘤:這種皮膚癌的分期在臨床上以侵犯皮膚的深度來分期 。
第零期 | 指黑色素細胞只在表皮層,沒有侵入真皮層。 |
---|---|
第一期 | 1A:腫瘤厚度≦1mm,侷限在真皮層。 |
1B:腫瘤厚度≦1mm,有潰瘍或侷限在皮下脂肪層。 | |
第二期 | 2A:腫瘤厚度介於1-2mm 之間有潰瘍或厚度介於2-4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
2B:腫瘤厚度介於2-4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4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 |
2C:腫瘤厚度>4mm有潰瘍,無淋巴轉移。 | |
第三期 | 3A:腫瘤厚度4mm無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 |
3B:腫瘤厚度4mm無潰瘍或有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有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而沒有淋巴轉移。 | |
3C:腫瘤厚度4mm無潰瘍或有潰瘍,且肉眼可見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4 顆淋巴結轉移或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合併淋巴轉移。 | |
第四期 | 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臟、肝臟、腦等。 |
皮膚癌治療:切除、冷凍、雷射手術有何不同?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有些皮膚癌長在皮膚表面,不太嚴重,可以用冷凍或雷射的方法把它們弄掉。有些皮膚癌長得比較深或比較大,就要用手術的方法把它們切掉,包括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皮膚,才能確保不會再長出來。手術可以治所有種類的皮膚癌,但可能會留下傷口或疤痕,有時還得再搭配外用免疫調節藥膏來治療。
黑色素瘤是最壞的皮膚癌,它會從一個地方跑到別的地方,所以不能只用一種方法治。黑色素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像是手術、化學、放射、光動力、免疫和標靶藥物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用或混用,要看黑色素瘤長在哪裡、有多大、有沒有變異等等。
黑色素瘤是最壞的皮膚癌,它會從一個地方跑到別的地方,所以不能只用一種方法治。黑色素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像是手術、化學、放射、光動力、免疫和標靶藥物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用或混用,要看黑色素瘤長在哪裡、有多大、有沒有變異等等。
手術切除(傳統/莫氏)
手術切除是最常用、且主要的皮膚癌治療方式,目的是將癌組織與周圍的正常皮膚一起切除,以確保沒有殘留癌細胞,切除的範圍和深度取決於皮膚癌的種類、大小、位置和分期。一般來說,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只需要切除少量的周圍正常皮膚,而黑色素瘤則需要切除較多的周圍正常皮膚。
傳統手術切除通常在門診進行,只需要局部麻醉,不需要住院。手術過程大約半小時左右,醫師會用一個小刀沿著標記好的線條切除癌組織和周圍正常皮膚,然後用縫合或夾子將傷口合併。手術切除後,醫師會將切下來的組織送到實驗室做病理檢查,以確認是否已經完全切除癌組織。
但傳統切除手術有幾個缺點:
傳統手術切除通常在門診進行,只需要局部麻醉,不需要住院。手術過程大約半小時左右,醫師會用一個小刀沿著標記好的線條切除癌組織和周圍正常皮膚,然後用縫合或夾子將傷口合併。手術切除後,醫師會將切下來的組織送到實驗室做病理檢查,以確認是否已經完全切除癌組織。
但傳統切除手術有幾個缺點:
- 等待病理報告需一週時間,意思是沒辦法馬上知道腫瘤到底有沒有切除乾淨,術後可能得再挨幾刀,找到原先長腫瘤的位置,再多切除一些組織送驗。
- 再次手術時,可能不知道癌細胞殘留的位置,只能再切除更大、更深的範圍。
- 有些癌細胞可能會沿著神經纖維擴散,等於一再開刀也有切不乾淨的可能。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醫師會視情況改採莫氏(Mohs)顯微手術來處理皮膚癌,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會馬上用顯微鏡確認,還有沒有癌細胞殘留,可以更準確地控制癌組織的邊界,以減少對正常皮膚的傷害。但莫氏手術難度很高,畢竟腫瘤是立體的!得透過一層一層的平面組織切片,確保每一個面都沒有癌細胞殘留,才算真的切除乾淨。
通常醫師會把切下的腫瘤分數個象限,加上染色分區,送冰凍切片檢查,每次需20分鐘左右,這期間醫師會將患者的傷口蓋住,患者可以在候診區吃東西、上廁所、休息等。如果病理科醫師告知某個象限外緣或深部還有腫瘤,那就得再做二次切除,再送冰凍檢查,因此整個手術時間從四小時到一整天都有可能,非常考驗醫師的技術及耐力。
莫氏顯微手術適應症:
通常醫師會把切下的腫瘤分數個象限,加上染色分區,送冰凍切片檢查,每次需20分鐘左右,這期間醫師會將患者的傷口蓋住,患者可以在候診區吃東西、上廁所、休息等。如果病理科醫師告知某個象限外緣或深部還有腫瘤,那就得再做二次切除,再送冰凍檢查,因此整個手術時間從四小時到一整天都有可能,非常考驗醫師的技術及耐力。
莫氏顯微手術適應症:
- 復發的腫瘤
- 以其他方式切除後發現,切除邊緣還有腫瘤者。
- 有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傾向的腫瘤(包括某些組織分型及沿著神經侵犯的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原位癌、黑色素癌等) 。
- 強調組織保留部位:眼皮、耳部、鼻部、唇部、手指、指甲、生殖器。
- 胚胎時期融合區域:眼周、鼻部、唇部、耳部、耳後、法令紋處。
- 邊界不清的腫瘤
- 腫瘤大小大於兩公分
- 免疫抑制病人
- 長在之前有照過輻射線的地方
手術切除的優點是可以有效地去除皮膚癌組織,並且有很高的治癒率。手術切除的缺點是可能會造成外觀上的缺陷或功能上的障礙,尤其是在臉部或其他敏感部位。如果傷口過大或過深,可能需要進行皮瓣重建手術來修復缺損的皮膚或組織。
手術風險:大量流血(發生機率極低)、局部出血、瘀青、血腫或術後再出血、傷口感染、肥厚性的疤痕(蟹足腫)、皮膚潰爛壞死、過敏。
冷凍治療
最常見的冷凍媒介為液態氮(零下196度),到達皮膚表面為零下20-50度,藉由迅速冷凍與緩慢解凍的反覆過程,凍壞、破壞腫瘤細胞,陸續結痂後層層脫落,以達治療效果。
雷射治療
透過二氧化碳雷射(波長10600nm)切除皮膚表面,不會進入更深的皮層。雷射治療的優點為能密封傷口、防止出血,因此手術時間短、傷口小、感染可能性低,患者的疼痛感小、疤痕也比較少,缺點則為需自費數萬元(依雷射範圍大小計算)。
放射療法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破壞腫瘤細胞,使腫瘤細胞無法複製而死亡。在每一次放射線治療中,放射線均會穿過治療區域的皮膚,皮膚會因此受到損傷,包括皮膚發紅、乾性脫屑、濕性脫屑等症狀。一般來說,放療依病情可分為以下幾種:
- 手術後的輔助加強性放射線治療:可減少原部位腫瘤復發機會,通常每天1次、每週5次、約4-6週療程。
- 不採手術或無法手術的全程放射線治療:腫瘤不能太大,通常每天1次、每週5次、約5-7週療程。
- 癌症已發生轉移時的姑息緩和性放射線治療:雖然全身性化療才是主軸,但癌細胞轉移引起的疼痛、肺轉移對氣管的壓迫等,可以用放射線來抑制其生長。通常每天1次,每週5次,約2-4週療程。
- 放射線藥膏治療: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十分敏感,可改用此方法治療,醫師會將一塊手術用金屬薄片貼在患者癌腫瘤位置,再塗上一層放射性藥膏,約1-2小時後取下,腫瘤會逐漸萎縮,皮膚約數星期後癒合。
有以下情況的患者可能會影響放射療法的皮膚損傷程度:
- 照射部位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
- 同時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 營養不佳
- 高齡、有抽菸、過胖、服用降血糖藥物或類固醇等
化學療法
一般癌症的化學治療需要透過靜脈注射,但皮膚癌通常只在身體的局部出現,化療只需在患部涂抹藥膏,每天1-2次,連續幾個星期。患部要避免日照,如果出現疼痛又滲出液體的情況,需停止使用藥物且立即就醫。若為表淺型的皮膚癌,使用含5-FU藥膏會有些療效,黑色素瘤則會使用達卡巴仁注射劑(DTIC)和 Nitrosourea,有20-50%緩解率,其中1-2%病人能得到較好的長期療效,且超過兩年都沒復發,等於預後極好,但其他通常效果不佳。
光動力治療
適用於日光性角化症或其他表淺的皮膚癌,醫師會在患者的病灶塗上感光藥物,等待2-3小時候,用伍氏燈( Wood's lamp )確認病灶確實有吸收感光藥物而發出螢光色,再以特定波長光線照射感光藥物,產生對細胞有毒性的化學作用來讓癌細胞受損。
光動力療法的優勢為:能選擇性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組織細胞傷害小,副作用也較輕微,包含光敏感、局部紅腫、患部搔癢灼熱感、暫時的色素變化等。且不用住院、不需麻醉、沒有侵入性,患者接受度高,但需自費每次約40-50萬元。
光動力療法的優勢為:能選擇性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組織細胞傷害小,副作用也較輕微,包含光敏感、局部紅腫、患部搔癢灼熱感、暫時的色素變化等。且不用住院、不需麻醉、沒有侵入性,患者接受度高,但需自費每次約40-50萬元。
免疫/標靶治療
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來干擾癌細胞的信號傳遞或增強身體的免疫反應,適用於惡性黑色素瘤或其他高風險的皮膚癌。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器官發炎,如腸道發炎而腹瀉、甲狀腺或肺部發炎等。
目前皮膚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放療、部分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均已納入健保,包含治療BRAF V600突變的黑色素瘤之雙標靶藥物 泰伏樂/ 麥欣霓膜衣錠;免疫療法的PD-1 抑制劑則符合「晚期黑色素瘤且腫瘤無法切除」、「轉移至第三期或第四期的黑色素瘤」或「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也有健保給付。
目前皮膚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放療、部分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均已納入健保,包含治療BRAF V600突變的黑色素瘤之雙標靶藥物 泰伏樂/ 麥欣霓膜衣錠;免疫療法的PD-1 抑制劑則符合「晚期黑色素瘤且腫瘤無法切除」、「轉移至第三期或第四期的黑色素瘤」或「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也有健保給付。
手術切除 | 冷凍治療 | 二氧化碳雷射 | 放射線藥膏 | |
---|---|---|---|---|
所需時間 | 30-60分 | 數分鐘 | 10-20分 | 在家自行使用 |
治療效果 | 幾乎全部移除 | 可能有殘餘病灶 | 可能有殘餘病灶 | 可能有殘餘病灶 |
需治療次數 | 通常1次 | 數次 | 1次至數次 | 每週使用3-5次 連續治療6-16週 |
術後疼痛 | 低 | 高 | 低 | 高 |
可否得知病理報告 | 可 | 不可 | 不可 | 不可 |
費用 | 健保給付 | 健保給付 | 健保給付 | 自費 |
皮膚癌術後保持傷口乾燥、多注意防曬
術後照顧
若為切除手術(含雷射、冷凍)
- 拆線前避免過度活動,拉扯到傷口。
- 傷口不得碰水,需保持乾燥並自行換藥,早晚清潔以煮沸過的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擦乾後用無菌棉籤塗抹抗菌藥膏,再覆蓋敷料固定。
- 依照醫囑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藥。
- 傷口結痂後,應等待結痂自然脫落,脫落後的皮膚呈現粉紅色,對陽光較為敏感,此時要多加注意防曬,避免皮膚黑色素沈澱,影響治療效果。
飲食及其他注意事項
- 手術後一週內應避免使用香煙(含尼古丁)、茶和咖啡(含咖啡因),以免對傷口癒合有不利的影響。酒精及辛辣食物會使皮膚血流增加,造成傷口充血腫脹,不利傷口癒合,也應盡量避免使用。
- 術後一個月內最好避免提重物、用力或運動等,以避免傷口裂開。
常見問題:預防皮膚癌該吃什麼?
飲食對於皮膚癌的預防有很大的幫助,包含:
- 蛋白質:如蓮子、豆腐、雞蛋、魚肉等,提供皮膚傷口癒合的元素。
- 維生素A:加速傷口癒合,如雞蛋、胡蘿蔔、番茄、牛奶。
- 維生素C:減少傷口生成黑色素,如芭樂、甜椒、楊桃、奇異果等。
另外,注意防曬、定期檢查皮膚,有異狀時儘速就診,也是預防皮膚癌的關鍵要點。
文獻參考
皮膚癌 - Skin Cancer,台灣癌症基金會。
顏毓秀、劉致和。皮膚癌,國泰綜合醫院整型外科。
疑似皮膚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療選擇,國泰醫院。
郭子仁。常見的皮膚癌症,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
顏毓秀、劉致和。皮膚癌,國泰綜合醫院整型外科。
疑似皮膚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療選擇,國泰醫院。
郭子仁。常見的皮膚癌症,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